中国足球的龙8国际青训体系,再次因一位资深从业者的言论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知名足球评论人赵震在一档深度访谈节目中,针对前国脚孙继海所主导的青训项目中出现的所谓“合同风波”,提出了一个关键且常被公众忽略的视角:涉事年轻球员当时签署的并非中国足球协会(CFA)官方备案的标准职业合同,而这一根本性质的差异,导致其与外界常拿来类比的、如韦世豪等球员早年留洋期间涉及的合同纠纷,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赵震的这番剖析,不仅为公众理解此事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更触及了中国足球青训在商业化探索与规范化管理之间存在的深层矛盾。
风波缘起:孙继海青训项目的争议焦点
孙继海,作为中国足球历史上最成功的留洋球员之一,退役后将其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青少年足球培养中,其创办的青训项目一度被寄予厚望,近期一些关于其项目中年轻球员培养模式、未来出路以及合同条款的讨论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部分媒体和球迷的质疑,争议的核心点在于,有声音认为项目对球员的绑定过紧,可能限制了球员的长期发展选择,甚至存在“霸王条款”的嫌疑。
这些质疑声音往往带着情绪化的色彩,将孙继海的青训模式与一些历史上不甚成功的青训案例,或者与球员转会中常见的经济纠纷简单划等号,正是在这种模糊的讨论背景下,赵震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他没有停留在情绪宣泄或道德评判的层面,而是直接切入问题的法律与规则核心——合同文本的性质。

赵震的核心论点:非职业合同的性质界定
赵震在节目中明确指出,要理解这场风波,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在孙继海青训项目初期与学员家庭签订的协议,并非中国足协体系下规定的、用于界定职业球员与俱乐部之间权利义务的《职业球员合同》,这类青训协议,更准确的定性是“培训服务合同”或“委托培养协议”。
“这完全是两码事,”赵震强调,“职业合同受中国足协的转会注册制度、工资帽、合同年限规定(如对年轻球员的保护性条款)等一系列行规的严格约束,而青训阶段的培训协议,其主要内容是约定培训内容、费用、期限、双方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关于学员未来若成为职业球员后,培训方可能享有的优先签约权或经济补偿(如联合机制补偿、培训补偿的约定分成)等。”
他进一步解释,这种非职业合同在国内外青训机构中普遍存在,其目的是保障青训机构在投入大量资源(教练、场地、海外拉练等)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收成本或获得合理回报,以维持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如果完全不具备任何对未来权益的约定,那么纯粹的“公益青训”在商业化社会中将难以为继。
与韦世豪案例的本质区别:职业合同框架下的博弈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孙继海青训合同的性质,赵震特意将其与韦世豪青年时期的故事进行了对比,韦世豪及其同龄的一批球员,在当时出国加盟葡萄牙俱乐部时,所签署的正是受国际足联(FIFA)和葡萄牙足协监管的职业合同,或至少是具备职业合同性质的青年球员合同。
“韦世豪案例的纠纷,是发生在职业合同框架下的。”赵震分析道,“当时可能涉及合同年限、买断条款、最低解约金、出场时间保证等职业合同要素的履行问题,这些纠纷的解决,需要依据FIFA的《球员身份与转会规定》(RSTP)以及相关国家的劳动法,这是成熟的职业足球体系内部,球员、经纪人、俱乐部之间围绕合同权利进行的博弈,其规则相对清晰,解决渠道(如体育仲裁法庭CAS)也较为明确。”
反观孙继海青训项目,争议发生在球员尚未达到签订职业合同的年龄和水平阶段,双方的关系更接近于“培训提供者”与“学员/家长”之间的关系,受《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一般规定调整,而非专门的足球行业规则,将两者混为一谈,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模糊焦点,引发不必要的误解。
争议背后的深层困境:中国青训的路径探索与规则缺失
赵震的剖析并未止于简单的概念区分,他进一步指出,这场风波的背后,折射出中国足球青训长期以来面临的深层困境。
是商业化青训的可持续性难题,高质量的青训成本高昂,仅靠学费往往难以覆盖,机构通过合同约定未来收益分享,是一种市场化的尝试,这种模式是否公平、透明,条款设置是否合理,如何避免过度捆绑而损害球员发展权益,目前缺乏行业共识和有效监管。
是规则与标准的缺失,中国足协对于职业合同有详细规定,但对于非职业阶段的青训协议,却缺乏范本或指导性意见,这导致各家机构合同内容千差万别,权利和义务的界定模糊,一旦发生纠纷,缺乏权威的评判依据,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
第三,是球员成长路径的不确定性,年轻球员的成才率本身就很低,其发展轨迹充满变数,一份签署于少年时期的协议,能否合理适配球员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水平突飞猛进、停滞不前、转会意向等),是对合同设计智慧和双方诚信的极大考验。
赵震认为,孙继海作为中国足球的标杆人物,其青训项目遇到的这些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它实际上是在探索一条中国足球青训如何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争议和讨论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推动规则的完善。”
启示与展望:走向更加规范、透明的青训未来
赵震的评论,为公众和业界提供了冷静审视此事的理性框架,它提示我们:
- 避免情绪化评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应轻易对青训项目或负责人进行道德指控,关键在于审视合同条款本身是否合法、合理,是否充分保障了未成年球员及其监护人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 推动行业规范:中国足球的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或许应牵头研究,制定青训阶段合作协议的示范文本或基本原则,明确哪些条款是合理的激励与保障,哪些可能构成不当限制,为青训机构和家庭提供清晰指引。
- 加强法律与规则教育:对于投身青训的球员家庭而言,增强合同意识、了解足球行业的基本规则至关重要,青训机构也应提升契约精神,确保合同的公平性与透明度。
- 探索多元化的青训模式:除了完全商业化的青训,也应鼓励俱乐部梯队、校园足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为青少年提供更多选择,降低单一路径的风险。
孙继海青训风波,与其说是一场简单的“合同纠纷”,不如说是中国足球在艰难重建青训体系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次观念碰撞和规则拷问,赵震的辨析,如同拨开迷雾的一盏灯,让我们看清了争议的核心在于合同性质的界定,以及背后中国足球青训规范化、职业化进程中的短板,将此事与韦世豪等职业合同案例区分开来,是理性讨论的第一步,未来的出路,在于各方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权责清晰、规则明确、既能激励投资又能保障球员权益的健康青训生态,这需要时间,更需要智慧与诚意,中国足球的青训之路道阻且长,每一次这样的公开讨论和深度剖析,都是向着正确方向迈出的有益一步。
评论列表